年报显示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大增:去年“买债”获利颇丰 今年“躺赢”或难再现
◎记者 张欣然
2024年,在债券市场全年持续走牛的大背景下,银行投资收益显著增长,成为缓解营收压力、稳定利润表现的重要支撑。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年报发现,超过九成银行的投资收益同比正增长,其中不少中小银行实现倍增。
不过,进入2025年后,随着债券市场波动加剧,部分银行已提前兑现浮盈对冲一季度账面压力,“买债即赚”的黄金窗口或难再现,未来对交易能力和投资策略的依赖度将显著提升。
去年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大增
2024年,债券投资收益成为拉动银行非息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据记者梳理,超过九成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在2024年实现了投资收益同比正增长,其中不乏同比增幅超50%、甚至倍增的案例。如张家港行和瑞丰银行的投资收益分别同比增长176.81%和100.52%;渝农商行亦接近倍增,达93.56%。
2024年,平安银行实现非息收入532.68亿元,同比增长14.0%,对营收贡献的占比增至36.31%。年报显示,该行去年投资收益同比大增53.3%,主要就是因为债券投资收益增加。
2024年,杭州银行非息净收入高达139.24亿元,同比增长20.21%,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。其中,投资收益为73.24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16.75亿元,增幅29.66%。
常熟银行披露的年报显示,其2024年投资收益达14.94亿元,增幅56.03%,债权投资收益、其他债权投资收益分别增长843.66%和152.1%。
数据显示,2023年到2024年期间,债券投资带来的其他非息收入对上市银行营收形成显著支撑,尤其是通过“其他综合收益(OCI)”类账户积累的浮盈已成为重要来源。
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认为,2024年四季度,债券市场利率下行速度加快,推动银行通过OCI账户进一步积累债券估值收益,并在年末择机兑现,转化为利润。据测算,2024年末上市银行通过OCI账户兑现的债券浮盈占净利润的比重达到17.6%,较2023年末的6.4%大幅提升,显示出债券投资在银行非息收入结构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。
银行“买债”获利颇丰与2024年债券市场全年走牛密不可分。回顾2024年全年走势,受益于宏观经济温和修复、政策利率下行以及流动性持续宽松,债市整体呈现收益率稳步下行、价格持续走强的态势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逼近历史低点,利率债与中高等级信用债均实现良好回报。银行在资产配置中加大债券投资力度,“买债”成为获取稳定收益的重要手段。
一季度财报或承压
如果未来债市波动加剧,也可能给银行投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。2025年一季度以来,债券市场延续调整走势,在市场情绪趋于谨慎、资产价格波动加大的背景下,多家银行开始通过提前兑现浮盈债券,以缓解账面压力,调节阶段利润。
从2025年1月底开始,债券市场在一季度持续下跌。随着债券价格走低,多位农商行自营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,为缓解账面亏损以及财报压力,他们已提前卖出一些“持有到期”账户里的浮盈债券。
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解释:一方面,由于债市回调,今年初高位买入的债券出现了较大账面亏损。为了减轻亏损对财务报表的影响,银行会提前卖出原本计划持有到期但仍有浮盈的债券,将这些浮盈计入“投资收益”,用来对冲亏损,从而实现当期利润的调节。另一方面,银行现在普遍面临“负债难找”的困境,存款流失严重,而贷款利率又在下行,盈利空间被压缩。“在季度末等关键节点,银行更有动力通过卖出浮盈债券来弥补利润缺口,满足监管和业绩考核的要求。”谭逸鸣说。
展望后市,外部不确定性加剧将进一步推升市场避险情绪,而国内经济修复仍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资金面持续支持,因此当前债券市场的牛市基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。
不过,银行“买债躺赢”的低波动、高收益环境或难以持续。随着债券市场波动加大、价格弹性上升,未来利率走势将呈现更大的不确定性。在此背景下,尽管债券资产整体仍具配置价值,但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上升,银行等机构投资者须更加依赖专业交易能力与策略执行力,以适应高波动环境下的收益管理要求。
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交易员表示,未来增量政策或加码,政府债券的发行节奏加快,加之股市低位反弹,且中期若进入上涨通道,将扰动债市。此外,银行的净息差不断创出历史新低,债券资产收益率过度下行将增加银行业的风险,也不支持债券收益率过低。各因素综合作用下,预计债券收益率将进入区间震荡,整体呈现“上有顶,下有底”的特点。